抓取结果
《气象》编辑部 首页简介影响因子投稿征稿期刊订阅编委会OA声明文件下载过刊浏览English 用户登录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在线期刊更多>>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推荐文章 RSS Emal-Alert --> 精品推荐更多>> “AI气象应用”专栏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台风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新型观测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专栏 热点文章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起始页码 截止页码 -->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取消选择综合选择 2025年第51卷8期目录2025,51(8):-[摘要(47)][PDF(515)351.55 K][HTML()]DOI2025年第51卷8期封面2025,51(8):-[摘要(36)][PDF(493)3.21 M][HTML()]DOI大语言模型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代刊,高嵩,孟宏欣,唐健2025,51(8):901-913[摘要(70)][PDF(689)126.54 K][HTML(30)]本文旨在探讨大语言模型(LLM)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潜力及其面临的挑战。文章分析LLM在气象及相关行业应用,包括知识检索、基座模型、诊断分析、工具调用及文字生成等应用场景,指出LLM在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业务智能化水平方面有巨大潜力。LLM通过高效处理海量气象知识、整合跨领域多源信息、生成定制化预报产品等,为预报员提供强大的辅助工具。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气象语料库、优化基准测试框架、结合外部工具等,可进一步提升LLM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效果。LLM为气象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机遇,但其广泛应用仍需在语料质量、模型优化及人机协作等方面持续探索与完善。LLM在大气运动时空理解、“偏见”与“幻觉”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需通过数据清洗、去偏见及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加以改进。DOI降水预报机器学习订正及其在分类型降水测试的效果研究钟琦,梁红丽,代刊,方祖亮,申莉莉,侯邵禹2025,51(8):914-927[摘要(66)][PDF(672)111.36 K][HTML(24)]强降水是对我国国计民生影响最为广泛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精准预报也是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之一,湿物理过程的多尺度、非线性特征使数值预报和客观订正处理降水问题比处理一般气象要素困难得多。文章以京津冀地区3 h累计降水量为对象,基于站点观测和数值模式预报,通过降水样本构建和采样、降水相关物理特征输入、使用残差训练等策略,探索了机器学习算法LightGBM应用于降水预报订正的效果。结果显示,面对降水样本的长尾分布难题,构建数据集时综合考虑保持降水的真实分布,同时适度增大较强量级降水样本的比例,是提升强量级降水订正效果的关键一环。独立测试集的统计检验表明,LightGBM订正方案在所有阈值降水的客观评分均较原模式预报显著提升,且提升率随降水阈值增大而增加。分类型降水的统计检验和个例评估显示,LightGBM订正方案在不同类型降水预报均体现出强度和落区的综合调整,其中:强天气系统强迫类型降水样本数量相对占优,在各降水阈值订正效果均较显著;而弱天气系统强迫类型降水订正在≥15 mm阈值时较难获得提升,落区的调整也更具挑战。这说明降水样本的不平衡分布仍是机器学习订正面临的挑战,但机器学习体现出对模式预报准确率更低的较大量级降水的订正潜力,即模式预报能力越低,机器学习订正提升的空间和幅度越大。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输入与降水密切相关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物理特征,对提升LightGBM订正评分具有正贡献。DOI内河航道区域数值预报模式风速降尺度订正研究赵瑞,冯蕾,杨晓丹,林明宇,王然,李曲2025,51(8):928-940[摘要(20)][PDF(533)112.05 K][HTML(18)]目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风要素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内河航运需求,且对不同区域的适应程度不同。将湖北省包含长江航道的西部丘陵、中部平原作为研究区域,参照中国区域多源融合实况分析1 km分辨率(ART_1 km,地面)10 m风实况产品,分析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率大气模式确定性预报产品(EC-HRES)与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模式(CMA-MESO)的10 m风预报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并构建U-Net++深度卷积网络模型,实现风速预报的降尺度订正。订正模型通过改进采样模块,在损失函数中增加地形项和航道区域项,增加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和鲁棒性,提升了航道区域的订正效果。检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数值模式在航道区域的风速预报误差。DOI基于机器学习的河南省短波辐射数值预报订正方法程凯琪,魏璐,李伊吟,孙睿藻,张凡2025,51(8):941-953[摘要(45)][PDF(594)92.77 K][HTML(18)]使用2022年河南省23个辐射观测站总辐照度数据和CMA-WSP2.0模式产品,通过LASSO回归选取特征变量,建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对训练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订正河南省CMA-WSP2.0模式预报的总辐照度,并对订正结果分站点、分区域、分季节、总辐照度分级检验,结论如下: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三种机器学习方法订正效果良好,相较于CMA-WSP2.0预报结果,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显著降低,24 h的准确率和合格率显著提升。其中LightGBM订正效果最优,平均绝对误差相较于CMA-WSP2.0预报减小了18.32~32.91 W·m-2,减小比例在38%~56%,均方根误差减小比例在36%~52%;24 h的平均准确率和平均合格率较CMA-WSP2.0分别提升了7.3%、5.7%。区域统计与站点统计结果较为一致,对于5个区域而言,豫西区域订正效果最好。三种机器学习方法订正后的偏差范围相比CMA-WSP2.0预报集中范围更窄,偏差分布在零值附近的概率更大。在各季节检验结果中三种方法对于冬季订正效果更为显著。对于不同的总辐照度等级,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均有效改善了CMA-WSP2.0预报,随着总辐照度等级的增加,订正效果总体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河南省总辐照度预报能力提供有益参考。DOI洋山港海雾特征分析及分型决策树模型预报评估蔡晓杰,朱智慧,岳彩军,刘飞,王琴,谢潇2025,51(8):954-963[摘要(42)][PDF(555)83.42 K][HTML(17)]利用2015—2023年自动气象站、浮标站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洋山港海雾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洋山港历史海雾个例库,训练并建立海雾分型决策树预报模型,并与ECMWF预报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洋山站雾日数以2016年为最多,春季及初夏雾特征显著,其次是冬季。洋山站大雾期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到偏北风和东南风,无降水时东南风占比超过东北风,有降水时以北向风为主。逐月风向分布,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逐渐转为东北风和东南风。风向和风速特征在海雾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发展阶段以东南风为主,成熟阶段以东北风为主,消散阶段以北向风为主且风速较大。伴有降水的海雾过程显著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分型决策树模型显示温度露点差为各类海雾形成的关键因子。决策树模型雾预报性能优于ECMWF,漏报率显著偏低。分型决策树对平流雾出雾和持续时间预报效果较好,对锋面雾和辐射雾有提示作用。DOIFY-4A/4B温湿廓线检验及在贵州冰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李力,李彦霖,杨静,周永水,周明飞2025,51(8):964-977[摘要(38)][PDF(570)106.17 K][HTML(23)]为评估FY-4A/4B 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GIIRS)反演的温湿廓线产品在贵州的精度和业务应用效果,以贵阳、威宁两站实况探空和ERA5再分析资料为基准,对FY-4A温度廓线、FY-4B温湿廓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实际业务中可以考虑只剔除不可用数据,而保留质量最优和较好数据,最大程度保留温湿廓线的完整性。云对GIIRS探测温湿廓线影响较大,有云时FY-4A温度均方根误差比无云和云边界时分别增加1.19℃、0.96℃,FY-4B温度分别增加1.52℃、1.21℃,比湿分别增加1.28 g·kg-1、0.95 g·kg-1,且有云时不同高度的数据分布离散度增大。与不同季节贵阳和威宁实况探空对比表明,卫星反演的温湿廓线能较好体现贵阳和威宁由于地形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季节大气层结特征。选取2023年贵州三次区域性冰雹过程评估FY-4A/4B GIIRS产品应用效果,结果表明GIIRS产品与贵阳和威宁两站的实况探空较为一致,高时空分辨率的温湿廓线有助于追踪大气层结变化,冰雹发生前“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度增加,对冰雹天气的潜势预报有较强指示意义。但对近地层大气温湿反演误差较大,导致对流有效位能低估、低层探空形态改变,使用地面气象观测站2 m温度和露点温度订正后,可以显示出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以及有利于雷暴大风发生的探空结构,对预报员进行分类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DOI2023年滇西南一次强风暴过程形成机制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高正南,陈卓,姚自伟,何泉威,段玮,杨素雨2025,51(8):978-992[摘要(55)][PDF(1118)97.04 K][HTML(16)]利用C波段天气雷达产品和多源观测资料,对2023年3月13—15日滇西南持续性强风暴天气过程及昼夜不同时段的2个典型风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风暴天气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东退、低(高)空西南急流建立并加强、中层西北气流持续侵入的环流背景下,风暴在中、高空急流交角附近初生并发展加强。滇西南地区低层暖平流与中层冷平流持续且稳定的输送,加剧了环境大气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为826.6~1481.6 J·kg-1,0~3 km、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14.4~19.9 m·s-1、27.6~34.5 m·s-1,高度层结不稳定和强垂直风切变为致灾性风暴初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昼发型风暴由暖平流强迫偏南风抬升配合地面弱辐合线耦合触发,无量山脉两侧显著的水汽、热力差异使得风暴的发展得以增强,而夜发型风暴则初生于中低空斜压锋生区附近,在东移过程中由迎风坡强迫抬升作用触发,并在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下发展加强。在昼夜差异和不同地形强迫影响下,风暴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各异:1号单体风暴具有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BWER)和“V”型缺口等雷达回波形态特征,径向速度表现出中气旋结构,降雹时段内平均组合反射率为60.5 dBz,平均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为36.1 kg·m-2,平均液态水含量密度(VILD)为4.0 g·m-3;2号单体风暴回波则表现有显著的后侧入流急流和前侧入流缺口,回波对地形响应特征更为明显,跨越澜沧江后强回波面积、VIL和VILD出现跃增,VILD由1.7 g·m-3增大至4.5 g·m-3。风暴单体生命史及地面灾害性天气表现迥异:1号单体风暴生命史长达6 h,影响期间持续伴随降雹,过境前后地面出现雷暴大风天气,后期降水相态转变为冰雹混合2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2号单体风暴生命史为3 h,仅在单体发展后期出现降雹,其他类型对流天气并不剧烈。DOI基于多源探测资料对石河子市一次低能见度天气的分析王文萧,谢承华,王进,任岗,安冬亮,明虎2025,51(8):993-1005[摘要(44)][PDF(561)89.81 K][HTML(16)]2020年1月1—17日新疆石河子市发生了一次持续性低能见度天气。利用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地基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设备对此次持续较长的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联合探测试验,分析了过程期间的气象因子、大气边界层和污染物的日变化及逐日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由雾-霾引起的低能见度天气具有霾阶段持续时间长、大气边界层高度偏低、逆温层明显、污染物层较厚等特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与污染物积累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低边界层高度对应低风速、高湿度和高污染物浓度。观测期间平均能见度低(1040 m)、地表风速小(低于2 m·s-1)、相对湿度较高(71%~92%),大气边界层呈上干下湿结构,其高度范围主要在230~500 m,PM2.5质量浓度峰值为320 μg·m-3。雾-霾期间相对湿度和PM2.5质量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均对能见度呈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影响,其中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对雾-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DOI基于Copula函数的山东强降水重现期分析刘思宇,车军辉,董旭光,吕游2025,51(8):1006-1017[摘要(39)][PDF(563)94.89 K][HTML(18)]利用1966—2023年山东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山东强降水频率变化特征,通过不同边缘分布函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并基于Copula函数分析不同持续时长强降水重现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降水事件的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采用广义极值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Gumbel Copula和Clayton Copula函数较适合刻画山东短时强降水二元变量的依存结构,但针对降水持续时长在8 h以上的情景,更适合采用Clayton Copula函数;由日降水量估算的重现期可能会严重低估短时强降水的致灾危险性,短时强降水事件在相同的承灾条件下,降水持续时长越短,联合重现期越长;通过Copula函数估算的联合重现期,随着时长的增大,联合重现期的高值由鲁东和鲁南等区域逐渐缩小至鲁东区域,特别是60年一遇强降水在鲁东和鲁南等地区致灾危险性较高。该方法可以更科学地描述不同情景强降水致灾危险性,特别是描述短时强降水情景下的致灾特征,可以为山东防灾减灾规划及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DOI2025年5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暴雨强对流天气多发麦子,方翀,樊利强2025,51(8):1018-1028[摘要(37)][PDF(809)60.97 K][HTML(24)]2025年5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从冬季三波型转化为夏季四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西、偏强,南支槽强度偏弱,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6候(29日)爆发,较常年偏晚2候。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7.3℃,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7.6 mm,较常年同期偏多约10%。月内共出现6次暴雨及强对流过程,多个站降水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引发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4日,贵州黔西监测到极大风速为44.7 m·s-1的雷暴大风;8日,湖南祁东、醴陵分别发生EF1级龙卷。月内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较2000—2024年同期平均值显著偏多。DOI 2025年第51卷8期目录2025,51(8):-[摘要(47)][PDF(515)351.55 K][HTML()]DOI2025年第51卷8期封面2025,51(8):-[摘要(36)][PDF(493)3.21 M][HTML()]DOI大语言模型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代刊,高嵩,孟宏欣,唐健2025,51(8):901-913[摘要(70)][PDF(689)126.54 K][HTML(30)]本文旨在探讨大语言模型(LLM)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潜力及其面临的挑战。文章分析LLM在气象及相关行业应用,包括知识检索、基座模型、诊断分析、工具调用及文字生成等应用场景,指出LLM在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业务智能化水平方面有巨大潜力。LLM通过高效处理海量气象知识、整合跨领域多源信息、生成定制化预报产品等,为预报员提供强大的辅助工具。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气象语料库、优化基准测试框架、结合外部工具等,可进一步提升LLM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效果。LLM为气象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机遇,但其广泛应用仍需在语料质量、模型优化及人机协作等方面持续探索与完善。LLM在大气运动时空理解、“偏见”与“幻觉”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需通过数据清洗、去偏见及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加以改进。DOI降水预报机器学习订正及其在分类型降水测试的效果研究钟琦,梁红丽,代刊,方祖亮,申莉莉,侯邵禹2025,51(8):914-927[摘要(66)][PDF(672)111.36 K][HTML(24)]强降水是对我国国计民生影响最为广泛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精准预报也是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之一,湿物理过程的多尺度、非线性特征使数值预报和客观订正处理降水问题比处理一般气象要素困难得多。文章以京津冀地区3 h累计降水量为对象,基于站点观测和数值模式预报,通过降水样本构建和采样、降水相关物理特征输入、使用残差训练等策略,探索了机器学习算法LightGBM应用于降水预报订正的效果。结果显示,面对降水样本的长尾分布难题,构建数据集时综合考虑保持降水的真实分布,同时适度增大较强量级降水样本的比例,是提升强量级降水订正效果的关键一环。独立测试集的统计检验表明,LightGBM订正方案在所有阈值降水的客观评分均较原模式预报显著提升,且提升率随降水阈值增大而增加。分类型降水的统计检验和个例评估显示,LightGBM订正方案在不同类型降水预报均体现出强度和落区的综合调整,其中:强天气系统强迫类型降水样本数量相对占优,在各降水阈值订正效果均较显著;而弱天气系统强迫类型降水订正在≥15 mm阈值时较难获得提升,落区的调整也更具挑战。这说明降水样本的不平衡分布仍是机器学习订正面临的挑战,但机器学习体现出对模式预报准确率更低的较大量级降水的订正潜力,即模式预报能力越低,机器学习订正提升的空间和幅度越大。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输入与降水密切相关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物理特征,对提升LightGBM订正评分具有正贡献。DOI内河航道区域数值预报模式风速降尺度订正研究赵瑞,冯蕾,杨晓丹,林明宇,王然,李曲2025,51(8):928-940[摘要(20)][PDF(533)112.05 K][HTML(18)]目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风要素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内河航运需求,且对不同区域的适应程度不同。将湖北省包含长江航道的西部丘陵、中部平原作为研究区域,参照中国区域多源融合实况分析1 km分辨率(ART_1 km,地面)10 m风实况产品,分析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率大气模式确定性预报产品(EC-HRES)与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模式(CMA-MESO)的10 m风预报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并构建U-Net++深度卷积网络模型,实现风速预报的降尺度订正。订正模型通过改进采样模块,在损失函数中增加地形项和航道区域项,增加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和鲁棒性,提升了航道区域的订正效果。检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数值模式在航道区域的风速预报误差。DOI基于机器学习的河南省短波辐射数值预报订正方法程凯琪,魏璐,李伊吟,孙睿藻,张凡2025,51(8):941-953[摘要(45)][PDF(594)92.77 K][HTML(18)]使用2022年河南省23个辐射观测站总辐照度数据和CMA-WSP2.0模式产品,通过LASSO回归选取特征变量,建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对训练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订正河南省CMA-WSP2.0模式预报的总辐照度,并对订正结果分站点、分区域、分季节、总辐照度分级检验,结论如下: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三种机器学习方法订正效果良好,相较于CMA-WSP2.0预报结果,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显著降低,24 h的准确率和合格率显著提升。其中LightGBM订正效果最优,平均绝对误差相较于CMA-WSP2.0预报减小了18.32~32.91 W·m-2,减小比例在38%~56%,均方根误差减小比例在36%~52%;24 h的平均准确率和平均合格率较CMA-WSP2.0分别提升了7.3%、5.7%。区域统计与站点统计结果较为一致,对于5个区域而言,豫西区域订正效果最好。三种机器学习方法订正后的偏差范围相比CMA-WSP2.0预报集中范围更窄,偏差分布在零值附近的概率更大。在各季节检验结果中三种方法对于冬季订正效果更为显著。对于不同的总辐照度等级,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均有效改善了CMA-WSP2.0预报,随着总辐照度等级的增加,订正效果总体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河南省总辐照度预报能力提供有益参考。DOI洋山港海雾特征分析及分型决策树模型预报评估蔡晓杰,朱智慧,岳彩军,刘飞,王琴,谢潇2025,51(8):954-963[摘要(42)][PDF(555)83.42 K][HTML(17)]利用2015—2023年自动气象站、浮标站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洋山港海雾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洋山港历史海雾个例库,训练并建立海雾分型决策树预报模型,并与ECMWF预报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洋山站雾日数以2016年为最多,春季及初夏雾特征显著,其次是冬季。洋山站大雾期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到偏北风和东南风,无降水时东南风占比超过东北风,有降水时以北向风为主。逐月风向分布,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逐渐转为东北风和东南风。风向和风速特征在海雾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发展阶段以东南风为主,成熟阶段以东北风为主,消散阶段以北向风为主且风速较大。伴有降水的海雾过程显著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分型决策树模型显示温度露点差为各类海雾形成的关键因子。决策树模型雾预报性能优于ECMWF,漏报率显著偏低。分型决策树对平流雾出雾和持续时间预报效果较好,对锋面雾和辐射雾有提示作用。DOIFY-4A/4B温湿廓线检验及在贵州冰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李力,李彦霖,杨静,周永水,周明飞2025,51(8):964-977[摘要(38)][PDF(570)106.17 K][HTML(23)]为评估FY-4A/4B 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GIIRS)反演的温湿廓线产品在贵州的精度和业务应用效果,以贵阳、威宁两站实况探空和ERA5再分析资料为基准,对FY-4A温度廓线、FY-4B温湿廓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实际业务中可以考虑只剔除不可用数据,而保留质量最优和较好数据,最大程度保留温湿廓线的完整性。云对GIIRS探测温湿廓线影响较大,有云时FY-4A温度均方根误差比无云和云边界时分别增加1.19℃、0.96℃,FY-4B温度分别增加1.52℃、1.21℃,比湿分别增加1.28 g·kg-1、0.95 g·kg-1,且有云时不同高度的数据分布离散度增大。与不同季节贵阳和威宁实况探空对比表明,卫星反演的温湿廓线能较好体现贵阳和威宁由于地形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季节大气层结特征。选取2023年贵州三次区域性冰雹过程评估FY-4A/4B GIIRS产品应用效果,结果表明GIIRS产品与贵阳和威宁两站的实况探空较为一致,高时空分辨率的温湿廓线有助于追踪大气层结变化,冰雹发生前“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度增加,对冰雹天气的潜势预报有较强指示意义。但对近地层大气温湿反演误差较大,导致对流有效位能低估、低层探空形态改变,使用地面气象观测站2 m温度和露点温度订正后,可以显示出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以及有利于雷暴大风发生的探空结构,对预报员进行分类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DOI2023年滇西南一次强风暴过程形成机制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高正南,陈卓,姚自伟,何泉威,段玮,杨素雨2025,51(8):978-992[摘要(55)][PDF(1118)97.04 K][HTML(16)]利用C波段天气雷达产品和多源观测资料,对2023年3月13—15日滇西南持续性强风暴天气过程及昼夜不同时段的2个典型风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风暴天气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东退、低(高)空西南急流建立并加强、中层西北气流持续侵入的环流背景下,风暴在中、高空急流交角附近初生并发展加强。滇西南地区低层暖平流与中层冷平流持续且稳定的输送,加剧了环境大气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为826.6~1481.6 J·kg-1,0~3 km、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14.4~19.9 m·s-1、27.6~34.5 m·s-1,高度层结不稳定和强垂直风切变为致灾性风暴初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昼发型风暴由暖平流强迫偏南风抬升配合地面弱辐合线耦合触发,无量山脉两侧显著的水汽、热力差异使得风暴的发展得以增强,而夜发型风暴则初生于中低空斜压锋生区附近,在东移过程中由迎风坡强迫抬升作用触发,并在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下发展加强。在昼夜差异和不同地形强迫影响下,风暴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各异:1号单体风暴具有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BWER)和“V”型缺口等雷达回波形态特征,径向速度表现出中气旋结构,降雹时段内平均组合反射率为60.5 dBz,平均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为36.1 kg·m-2,平均液态水含量密度(VILD)为4.0 g·m-3;2号单体风暴回波则表现有显著的后侧入流急流和前侧入流缺口,回波对地形响应特征更为明显,跨越澜沧江后强回波面积、VIL和VILD出现跃增,VILD由1.7 g·m-3增大至4.5 g·m-3。风暴单体生命史及地面灾害性天气表现迥异:1号单体风暴生命史长达6 h,影响期间持续伴随降雹,过境前后地面出现雷暴大风天气,后期降水相态转变为冰雹混合2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2号单体风暴生命史为3 h,仅在单体发展后期出现降雹,其他类型对流天气并不剧烈。DOI基于多源探测资料对石河子市一次低能见度天气的分析王文萧,谢承华,王进,任岗,安冬亮,明虎2025,51(8):993-1005[摘要(44)][PDF(561)89.81 K][HTML(16)]2020年1月1—17日新疆石河子市发生了一次持续性低能见度天气。利用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地基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设备对此次持续较长的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联合探测试验,分析了过程期间的气象因子、大气边界层和污染物的日变化及逐日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由雾-霾引起的低能见度天气具有霾阶段持续时间长、大气边界层高度偏低、逆温层明显、污染物层较厚等特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与污染物积累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低边界层高度对应低风速、高湿度和高污染物浓度。观测期间平均能见度低(1040 m)、地表风速小(低于2 m·s-1)、相对湿度较高(71%~92%),大气边界层呈上干下湿结构,其高度范围主要在230~500 m,PM2.5质量浓度峰值为320 μg·m-3。雾-霾期间相对湿度和PM2.5质量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均对能见度呈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影响,其中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对雾-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DOI基于Copula函数的山东强降水重现期分析刘思宇,车军辉,董旭光,吕游2025,51(8):1006-1017[摘要(39)][PDF(563)94.89 K][HTML(18)]利用1966—2023年山东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山东强降水频率变化特征,通过不同边缘分布函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并基于Copula函数分析不同持续时长强降水重现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降水事件的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采用广义极值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Gumbel Copula和Clayton Copula函数较适合刻画山东短时强降水二元变量的依存结构,但针对降水持续时长在8 h以上的情景,更适合采用Clayton Copula函数;由日降水量估算的重现期可能会严重低估短时强降水的致灾危险性,短时强降水事件在相同的承灾条件下,降水持续时长越短,联合重现期越长;通过Copula函数估算的联合重现期,随着时长的增大,联合重现期的高值由鲁东和鲁南等区域逐渐缩小至鲁东区域,特别是60年一遇强降水在鲁东和鲁南等地区致灾危险性较高。该方法可以更科学地描述不同情景强降水致灾危险性,特别是描述短时强降水情景下的致灾特征,可以为山东防灾减灾规划及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DOI2025年5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暴雨强对流天气多发麦子,方翀,樊利强2025,51(8):1018-1028[摘要(37)][PDF(809)60.97 K][HTML(24)]2025年5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从冬季三波型转化为夏季四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西、偏强,南支槽强度偏弱,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6候(29日)爆发,较常年偏晚2候。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7.3℃,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7.6 mm,较常年同期偏多约10%。月内共出现6次暴雨及强对流过程,多个站降水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引发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4日,贵州黔西监测到极大风速为44.7 m·s-1的雷暴大风;8日,湖南祁东、醴陵分别发生EF1级龙卷。月内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较2000—2024年同期平均值显著偏多。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减少预报不确定性,提高预报能力 ——集合预报的发展和应用 朱跃建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辽宁抚顺短时暴雨过程中多涡旋观测特征研究 平凡 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建平 GEP框架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王勇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杨梦琪 强龙卷超级单体与非龙卷超级单体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对比 费海燕 浙江夏季分钟尺度极端降水的相控阵雷达特征研究 钱卓蕾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天津市高速公路路面温度预报方法研究 张希帆 极端天气事件和天气气候一体化预报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肖子牛 雷达多观测模式在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的适用性评估 王鹏飞 大巴山南麓平行岭谷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及暴雨的作用 罗娟 中国防台减灾国际合作成效及挑战概述 雷小途 2024年7月5日山东菏泽龙卷灾害现场调查与中尺度特征 曹艳察 华南外场观测试验中北斗探空对台风“苏拉”(2309)的同化... 罗嘉美 中国春节假期旅游气候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 赵珊珊 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在北京强对流个例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何 娜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与S波段天气雷达组网拼图方法研究 耿飞 我国天气雷达网和风云三号降水卫星的基础数据融合应用初探 张鹏 国家级智能数字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进展 金荣花 OpenMP在天气雷达基数据压缩/解压和解码中的应用 沃伟峰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的预报难点回顾及展望 漆梁波 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ECMWF模式 2 m气温订正方法研究 吴胜刚 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区域输送影响与排放源解析 战莘晔 京津冀地区风廓线雷达组网的强对流触发前信号判别 杨荣芳 不同核化过程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师正 基于序列融合编码器的冬季降水相态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研究 李明 毫米波测云仪反射率因子资料质量控制及评估[*] 王蕙莹 “海葵”残涡的雨滴谱特征及其对S/X波段QPE算法的影响 吴若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 2023年6月29日湘西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与预报偏差分析 陈红专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 副高控制下的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分析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2012,38(10):1255-1266 [摘要(5357)][PDF (30580)8.18 M]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2014,40(4):400-411 [摘要(5302)][PDF (25921)4.52 M]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2014,40(4):389-399 [摘要(5181)][PDF (22768)2.65 M]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俞小鼎2012,38(11):1313-1329 [摘要(4883)][PDF (21128)6.03 M]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2014,40(11):1372-1379 [摘要(4842)][PDF (20992)8.29 M]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高留喜,朱蓉,常蕊2014,40(10):1240-1247 [摘要(4824)][PDF (18942)1.02 M]“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2017,43(5):528-539 [摘要(4681)][PDF (35253)93.63 M]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2010,36(10):102-105 [摘要(4601)][PDF (18376)2.02 M]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孙继松,陶祖钰2012,38(2):164-173 [摘要(4439)][PDF (24926)835.78 K]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2015,41(1):98-104 [摘要(4408)][PDF (20213)927.10 K]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2010,36(4):132-136 [摘要(4375)][PDF (20174)1.06 M]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2018,44(7):892-901 [摘要(4372)][PDF (16254)4.72 M]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2013,39(7):874-882 [摘要(4364)][PDF (15179)2.97 M]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2017,43(7):769-780 [摘要(4300)][PDF (40706)3.95 M]位涡理论及其应用寿绍文2010,36(3):9-18 [摘要(4297)][PDF (39344)1.59 M]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2015,41(2):212-218 [摘要(4162)][PDF (24589)4.89 M]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张弛,王东海,巩远发2015,41(1):34-44 [摘要(4117)][PDF (20237)3.45 M]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2017,43(12):1527-1533 [摘要(4114)][PDF (14430)652.02 K]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张楠,马学款2017,43(4):508-512 [摘要(4091)][PDF (16366)7.47 M]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2010,36(7):143-150 [摘要(3963)][PDF (27885)3.00 M]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2012,38(12):1482-1491 [摘要(3366)][PDF (47724)10.45 M]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2017,43(7):769-780 [摘要(4300)][PDF (40706)3.95 M]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寿绍文2010,36(3):9-18 [摘要(4297)][PDF (39344)1.59 M]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2017,43(5):528-539 [摘要(4681)][PDF (35253)93.63 M]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黄荣辉1983,9(8):35-39 [摘要(2010)][PDF (35204)482.29 K]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2006,32(10):64-69 [摘要(3663)][PDF (33184)14.01 M]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2008,34(12):27-35 [摘要(2729)][PDF (32017)13.61 M]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2012,38(10):1255-1266 [摘要(5357)][PDF (30580)8.18 M]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2013,39(10):1284-1292 [摘要(2923)][PDF (29531)12.25 M]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2010,36(7):143-150 [摘要(3963)][PDF (27885)3.00 M]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2009,35(1):55-64 [摘要(3532)][PDF (27149)21.10 M]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2014,40(2):133-145 [摘要(3875)][PDF (26012)13.95 M]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2014,40(4):400-411 [摘要(5302)][PDF (25921)4.52 M]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孙继松,陶祖钰2012,38(2):164-173 [摘要(4439)][PDF (24926)835.78 K]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2015,41(2):212-218 [摘要(4162)][PDF (24589)4.89 M]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2012,38(1):1-16 [摘要(3255)][PDF (24508)18.62 M]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伍红雨,杜尧东,秦鹏2011,37(10):1262-1269 [摘要(3096)][PDF (23888)5.53 M]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林建,杨贵名2014,40(7):816-826 [摘要(3650)][PDF (23381)13.74 M]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2014,40(4):389-399 [摘要(5181)][PDF (22768)2.65 M]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2011,37(5):599-606 [摘要(3025)][PDF (22727)1.03 M] 信息公告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 版权所有: 《气象》编辑部 ISSN 1000-0526, CN 11-2282/P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8407336, 010-58993789 传真: Email:qxqk@cma.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站标题
《气象》编辑部
关键词
《气象》编辑部
站点描述
《气象》编辑部